第七章 如何调心
我们所教的禅修名为内观禅修。如前所述,可用作禅修对象之事物,其数目近乎无限,在过去漫长岁月中,人类使用过的真是多种多样,就算内观禅传统内也有很多:有些禅修导师教弟子们,通过观察腹部的起伏来跟随气息;其他导师则提议,专注身体与坐垫的接触、手与手的接触、腿与腿的接触等。可是,这里所述的方法是最传统的,可能是佛陀教他弟子时所用的。在佛陀最早详述内观禅的《念住经》中,特别说要从专注气息开始,进一步才留意观察其他生起的身心现象。
我们坐下来,观察着气息在鼻子进进出出,乍看起来,这做法似很古怪与毫无用处。在继续具体说明之前,让我们先检查一下其背后原因。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需要一个专注对象?我们毕竟只打算发展觉知力,何不干脆坐下来,觉知心内正呈现的现象呢?事实上,这类型的禅修是有的,它们有时被称为「松散的、无特定结构的禅修(UnstructuredMeditation)」,那是相当难做的。心是诡计多端的,思想本质上又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我们很易被困住、缠住或卡住于连串的思绪之中。一个念头会引生另一个念头,新的念头又会引生另一个念头…… 如是地相续发生,不知何时停止。大约十五分钟后,我们突然醒觉,这才发现自己竟花掉全部时间于白日梦、性幻想、或对帐单等事情的担忧上。
觉知到一个念头与想着一个念头是有分别的,那分别十分微妙,它主要是一种与感受或质感(Texture)有关的事情。你自然地以单纯的注意觉知到一个念头时,会感受到一种轻柔的质感,你会对念头与对它的觉知间有一种距离感,它像泡沫一样轻柔地生起,然后消失,不一定会引生出那串念头的下一个念头;平常有意识的思想,其质感较为粗重,它是笨重的、命令式的和强迫性的,它把你吸进去,要操纵你的意识,它本质上是强迫性的,而且一下子就会引生出下一个念头,当中明显地没有间隙。
有意识的思想会令身体生起相应的紧张,例如肌肉收缩或心跳加快等;不过,直至它增长至疼痛之前,你是不会感到紧张的,因为有意识的思想亦是贪得无厌的,它会夺取你所有的注意力,让你忽视它本身的影响。觉知到一个念头与想着一个念头的分别是很真实的,可是也极为细微难察。「定力(Concentration)」是看清楚这种分别的必备工具之一。深厚的定力,有减慢思想与加速觉知念头的效用,最终可加强仔细观察心念的能力。定力好像一台显微镜,让我们可以察看细微的内部状态。我们利用注意力的集中,来成就具有平静与伺察(持续观察)的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 of mind)(参阅第十四章)。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点,你会很易迷失,被心内旋转不息、变化多端的波涛所淹没。
当我们以气息为焦点时,心便有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在它游离时可以退回来。因为分心是不会被察觉到的,除非有一个中心点让心离开。凭藉此参考架构,我们才能在正常的思想中,观察到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干扰。
古代的巴利文圣典,把禅修比喻为驯服一头野象的过程。当时的方法,是把新捉来的野象用结实的绳子系在柱上,你这样做时,象是不高兴的,牠会尖叫、踩踏、拉扯着柱子数天之久,最后牠垂下头来,自知无法逃走,便安静下来。这时,你可开始喂牠,在安全范围内去调教牠。最后,你可解开系住牠于木柱上的绳子,训练牠做各式各样的工作。现在你拥有一头训练妥当的象,可以为你做有用的工作了。在这比喻中,野象是你狂野的心,绳子是专注力(Mindfulness),而木柱是禅修对象── 气息,训练妥当的象是那训练有素的、有定力的心,此时,心才适用于下述的艰巨任务── 洞穿遮蔽现实相状之层层叠叠的错觉。禅修可以驯服自心。
其次要问的是:为什么选择气息作为基本的禅修对象?选一较为有趣的东西不是更好吗?答案实在很多。一个有用的禅修对象必须能促进留意觉察力,它必须便于携带,容易得到,以及价格便宜,它一定不会令我们卷入那些我们正要从中解脱出来的心── 例如贪、瞋、痴等。气息可满足上述的标准绰绰有余,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我们可携带着它到处去,它亦随时可得,由生至死都不会停息,且不用花钱。
呼吸是一个与概念无关的过程,一种可以不用思维就可直接体验的东西,此外,它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有着生命中一种变动不停的性质。呼吸是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 吸入、呼出,吸入、呼出……。因而,它可算是生命的一个缩影。
气息的感觉是微妙的,可是,当你学懂与它协调时,它是相当明显的,这当然要花点功夫才可,然而,人人皆可做到。你必须努力去做,但不可过分。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呼吸的确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禅修对象。呼吸过程通常是不随意的,而是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随它本身的步伐进行,可是,稍为用意,它就会放慢或加快,使它变得深长和平稳,或是短浅而有起伏。不随意与刻意呼吸之间的平衡是相当微妙的,况且,在这里你亦可学到一些有关意志与欲望的性质。此外,鼻孔末端的接触点亦可视为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连接点与能量交换处,于此,外部世界的东西迁入来成为所谓「我」的一部分,而「我」的一部分又流出去与外部世界混为一体。在这里,你又可以学到一些有关「自我」的概念,以及我们如何捏造它的过程。
呼吸是众生的共有现象,对此过程有一真实体会,可令你与众生关系密切,明白到你与众生的内在联系。最后,呼吸是当下的过程,意思是,它总是在眼前当下发生。我们通常不是活在当下,大多数时间不是追忆过去,就是憧憬未来,内心充满忧虑与计划。但呼吸从未脱离当下,若能真正如实观察呼吸,自可即时置身于当下,从念想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入当下的纯粹体验。就此意义而言,呼吸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切片。对此生命缩影进行片刻静观所产生的真知灼见(内观智慧),可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的其他经验。
以呼吸作为禅修对象时,第一步是要找到它,你要找的是在鼻孔末端与气息出入时,那个物质性的接触感觉,一般在鼻孔末端内就可找到,精确的位置会因人而异,全取决于鼻子形状。欲找出自己的接触点,可快速地深吸一下,然后留意上唇与鼻孔末端内部之间,那个最明显的气息接触点就是;现在呼气,然后留意同一点的感觉;这一点就是你要用来跟随整个呼吸过程的地方。一旦清楚地找到那一点,就不可偏离,要利用那一点来令你的注意固定不移。如果找不出那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在鼻孔管道中走上走落,不停追着那无法跟得上的气息,因为它一直在转变、迁移、流动。
如果你有锯木的经验,早已知道其中的奥妙了。作为木匠,你不会站着观看锯片的上上落落,那会令你头晕的,你会把注意力集中于锯齿正插入(接触)木料的那一点,这是唯一可锯成直线的方法。作为禅修者,你要集中注意力于鼻孔末端内的感觉点,在此有利情况之下,以清晰的专注力去观察整个呼吸活动过程。不可尝试去控制呼吸,这不是像瑜伽所做的呼吸练习,要集中于自然和自发性的呼吸活动,不要尝试以任何方法去调节它或加强它。大多数初学者在这里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为了帮助自己集中注意感觉,往往会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加强他们的呼吸,结果是,强迫性和不自然的努力会阻碍多于协助定力的发展,不要增加呼吸的深度和声音,尤其是后者,这在集体禅修之中是重要的。大声呼吸会真的烦扰你周围的人,只须让呼吸自然流动,就像熟睡时一样即可,放开对呼吸的约束,让呼吸过程依自己本身的韵律前进。
这做法听来似很容易,但事实上比你想像的更为难于捉摸。如果你发觉有刻意呼吸的情况时,也不用气馁,用之作为观察内心意图性质的机会吧!观察呼吸、控制呼吸的意念与停止控制呼吸的意念等之间的微妙相互关系。有短暂时间你会沮丧,可是,这种学习体验是极为有益的。它只是过眼云烟,最后,呼吸过程必会自行运作,而你将不会感到有刻意操控的意念。此时,你对自己欲控制宇宙的强迫性需求,将有重大的领悟。
看来平凡没趣的呼吸,原来是如此复杂与迷人的一个过程,只要观察一下,你就会发觉它充满微妙的变化:其中有出入的气息,长短的气息,深浅的气息,畅顺与不畅顺的气息等,它们的相互组合又是错综微妙。仔细地和密切地观察它,认真地研究它,你就会发觉它变化多端,且有固定重复的循环模式,有如一首交响乐曲。不要只观察它的粗略相状,里面除了呼出与吸入外还有很多可看的东西。每个呼吸皆有一开始、中段和结尾,每次吸气都会经历一个出生、成长与死亡的过程,每次呼气亦是一样,而呼吸的深度与速度则会随着你的情绪、心念与声音等的出现而改变。你研究一下这些现象,自会发觉它们的迷人地方。
然而,这不是要你坐着,在心中自言自语:「这次呼吸短而不畅顺,这次呼吸深而长,下次呼吸会怎样呢?」不!那不是内观禅法,是思想而已。像这些现象是会发生的,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这也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只须在注意到此现象时,把注意力带回去观察呼吸时的感觉即可。内心的干扰会再次出现,你要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地把注意力带回去观察呼吸时的感觉,直至它不再出现为止。
刚开始上述的情况时,你要预期会遇上一些困难,你的心念会不断漂离,好像一只酒醉的大黄蜂,在周围飞跃、乱冲乱撞。不要担心,这猴子心现象已是众所周知,它是每一位禅修老兵都要应付的东西,他们都能够以某种方式去把它克服,你亦可以做得到的。当它出现时,只须注意到你在思想、做白日梦、或忧虑等事实,然后轻巧而坚决地返回到呼吸的感觉上来,当中无须因此不安或作出任何的自我评价,然后在下一次发生时再这样做,如是地重复、又重复、又重复。
在这过程当中,你会突然惊觉,自己简直是个疯子,自心好像一座有轮子的疯人院,里面的人正在胡言乱语、大声尖叫,它正在跌跌撞撞地冲下山坡、完全失控、简直一点希望也没有。不用大惊小怪,你的心没有比昨天的心更为疯狂,它一直就是如此,只不过你没有注意到而已;你也不比周围的人更为疯狂,唯一确实的分别是,你已醒悟过来,而他们还没有。因此,他们仍觉舒适愉快,这不是说他们比较好,无知可能是一种福气,但它不会导致解脱。所以,不要因此体会而有所不安,实际上,它是一个里程碑,一个实质进步的征兆。你能直接看到此问题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你已走在向上和摆脱此困境的路上了。
在默然地观察呼吸时,有两种状态要避免:一是乱想,二是昏沉。乱想心的表现,有如前述的猴子心现象,而昏沉心则刚好相反。一般而言,昏沉心显示觉察力的大幅减弱,它最多只是一片空白心态,内中没有思想、没有对呼吸的觉察、也没有对任何事物的觉知。它像一个空隙,一个无形无相的心理灰色地带,有点似没有梦境的睡眠。昏沉心空无一物,要避免它。
内观禅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功能,禅定(止禅)是对某一事物作强而有力的专注,觉察是清明的警觉。止与观(Samadhi and Sati)(参阅第十四章)是我们想要培育和发展的两种能力。昏沉的心并没有这两种能力的,它只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令你昏昏入睡。当你刚发觉陷入昏沉时,就要在注意到这一事实时,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的感觉上来,观察吸入时的触觉,也感受呼出时的触觉。试试吸入与呼出,仔细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当你已做上一段时间后,可能是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你开始感到那个接触是一物质性的东西,继续如是简单的吸入与呼出过程,仔细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随着你的定力加深,你也会越来越少心猿意马的散乱,你的呼吸会放慢下来,让你可清楚地、越来越少干扰地追踪到它,你开始体验到一极为平静的状态,享受到解脱烦恼的乐趣,当中无贪、无欲、无妒忌、无羡慕、亦无瞋,激动离开了,恐惧跑掉了,这都是美好、清晰、极幸福的心态,它们是暂时性的,待禅修完毕后就会完结。尽管如此,这些片刻间的体验将会改变你的人生。这不是解脱,而是解脱路上的一些踏脚石而已。然而,也不要期望此幸福感可以速成,这些踏脚石也是要时间、努力与坚忍始得。
禅修体验不是比赛,它有确实的目标,但没有时间表,你要做的事,是不断向幻想与错觉中一层一层地深掘下去,直至体证存在的终极真理为止。这过程本身就很迷人和有满足感,足以使人为此走下去,匆匆忙忙地急进是没有必要的。
一次良好的禅修体验,可令你有一愉快、清新的心情,它是一种平静、轻快、充满快乐的活力,可有效利用于解决你的日常生活问题,这回报已足够了。禅修目的不在于解决日常问题,但解决问题是它的附加利益,这是不能否定的;如果你偏重于解决问题方面,在禅修之中,你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向问题,从而偏离了原先要集中的目标。禅修时不要想着你的问题,应把它们轻轻地推开。
应暂时中止你的顾虑及计划,让禅修完全占用此休假时段。相信你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于禅修后,可善用累积起来的活力与清新的心灵去处理那些问题;这样地相信自己,问题自得解决。
不要为自己制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对自己温和一些。你要继续不停地跟随着你的气息,这看起来颇为简单,因此,你在开始时就想做到一丝不苟和精确无误,这是不切实际的。应细步而行,在开始吸气时,决定要在此吸气时段内去跟随气息,这样做其实也不容易,但至少可以做得到;然后,在呼气开始时,决定要在此呼气时段内,由始至终地去跟随气息。你将会一而再地失败,不要紧,继续坚持下去。
要屡败屡战,做好每一个呼与吸,这是你可以获胜的游戏级数。要锲而不舍地在每一个呼与吸的细微步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重新努力;要在那剎那间,仔细而精准地重新观察每一个气息;这样,连续不断的觉知最终必会出现。
静观气息是对当下的一种觉察,当你正确地做着时,你只会觉察到现正发生的事情。你不会回顾过去,也不会展望将来;你忘了刚过去的气息,也不期望快将要来的气息。当吸气开始时,你不会期望它的结束,也不会偷步跳到随后而来的呼气;你只会与现在真正发生的事情在一起。吸气现在开始,那正是你要注意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禅修是一种重新教育(调伏)心意的过程,你的目标境界,是要完全觉察到在你感知世界里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如实地觉察到它的发生方式,就在当下,念念无间,完整无缺。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崇高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要不断修习始得。因此我们应从小处着手,从一短暂时间开始,只须完全觉察到当下的吸气(或呼气)即可,如果成功的话,你已迈向一全新的人生体验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