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韦应物《蓝岭精舍》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06:15:02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韦应物《蓝岭精舍》全诗翻译赏析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

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

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

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

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

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

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

安得长偃仰。

韦应物诗鉴赏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写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奂美伦,再加上关于佛道神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次四句是写登寺观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

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观向前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所以从寺观俯瞰山下,颇有“崖倾景方晦”之感。

“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挡而或明或暗,一个”晦“字,写出了这一独特现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转,终于看到了山下的平川。

但因山势极高,使得山下的平川显得极小极小,所以说”谷转川如掌。“再看到寺观中的树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葱葱,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叶苍,如盘龙蛇,所以说”绿林含萧条“.”萧条“

二字,含有苍老、静寞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萧条冷落。再看那些飞阁,楼台,却又那么开阔壮观,所以说”飞阁起宏敞“.一个”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杂之趣;一个”起“之,颇见天设神造、巍峨壮观之境。

最后六句,是写借宿在蓝田精舍的所闻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十字,字面是写山中的亲善往还,实则表现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观外有观。

颇见山路逶迤、云径无穷之妙。而”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二句,上句的”阴“字,指天黑时已阴云密布,群山隐没于山雨前的阴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响“,则写出一阵山雨过后,处处山水回响的情形。

可以想见,一场夜雨后,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诗人发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的感慨。这里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场之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儿老小之累;这里的”偃“字,指偃卧于秋山精舍之闲适;这里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随时登游。意指身陷官场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优哉游哉,随时畅游名山胜水呢?

这首游纪诗的主要特点是:随游而纪实景,随感而发真情;纪实景记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发真情而无半分造作,能使人读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评说:”人谓左司(韦曾为左司郎中)学陶(渊明),而风格时近小谢(灵运)。“(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就山水诗来说,诗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陶谢诗中的一些优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