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的思想是十分博杂的,既有传来的印度佛教各派观点,也有中国传统文化观点,包括儒道以及玄学。这种杂,正是慧远的特色及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至慧远时已有二百年左右,这种外来的文化要扎下根来,必然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僧人消化改造外来佛教文化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慧远无疑开了风气之先,是站在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慧远以“法性”为本体,认为法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没有生灭的,是实在的,人要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就是要体认这个本体,与之冥合,达到涅槃境界.他的思想常出入于空有之间,在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诸篇上,都可略见其宗旨。他对于佛家认为最高境界的涅槃,理解作‘生绝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其所谓‘神’,即是精极为灵,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语言来表达。又说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虽各殊,而相与为化则浑为一体;然而形只是桎梏,而神却有暗中转移的妙用,可以从这一形体相迭传附于另一形体,有如火之可由此薪传于异薪一般。火薪相传这个比喻在当时本为常谈,而他开始用传于异形来解释,具有自此传于彼的意义。这和犊子部执胜义我为不可说法,虽执受五蕴而又有解脱可能之义很相近,显然是受了僧伽提婆译讲《三法度论》的影响。他说到入道之要,则主张依悟彻以求反本。所谓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尘累,必有待于运用禅观,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转,使神灵绝境,这就是所谓彻悟。他在庐山昏晓行道,致力禅观,祈向净土,都可视为他基于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他接触到罗什的译著,又迎请觉贤传出禅经,研习中观,兼究寂照相济的说法,很得归宗无相之旨。但他晚年谈到法性无性和禅智究竟时,仍举火传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说,可见他的根本思想还是保留着,没有完全改变。
慧远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纲为己任,以后他更推广此意,欲根据教法移风易俗。他认为出家之人号为沙门,在于能破习俗的愚暗,教导有情转向觉道。因而主张出家修行,应该与世俗上以世法为准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变俗以达其道。而化导世俗,在先示以罪福报应,使知去恶从善,以此来启发自己内在的心,从而觉悟。他自己隐居庐山率众行道,以身作则,在当时确已获得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主张的,以罪福报应导俗和以禅观念佛入真的见解,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门,原是用观想功夫,到了善导时就侧重称名,形成净土一宗。
导俗入真,固不能逸出于慧远的遗规,所以后人仍追奉他为净土宗的初祖。其净土思想着重于自力,我们通过对慧远净土思想的考察,以及东晋时代般若学的背景探索,了解到慧远所提倡的念佛三昧是定中见佛的般若三昧。我们从其阐发的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中可以看出来,原文如下: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远公认为: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容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这是什么缘故呢?穷尽玄妙通达寂灭的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应合法界的幻化。随缘妙应,无有定规。如来体性能令证入念佛三昧的修行之人,浑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荡种种知见,涉缘应事,如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清楚,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相状。即便耳与眼不能视听的景物,但运用闻性与见性,亦能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令尘劳挂累日渐消除,滞塞的情执徐徐融化开朗,这个境界的获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呢?
远公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倾重于自性佛,着重自力修证,然以禅观证悟,栖神净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
在慧远大师所作的《西方发愿文》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慧远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说自己的心,本来是佛,只要把心向里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后持阿弥陀佛的名,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打成一片,到了这时候,心就是净土,性就是弥陀,阿字和无字一般,弥是满,陀是光和寿,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无量就是智慧无量,寿无量就是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了了生死,这就是大悟了,若没有悟到无生,亦能往净土地方去,生到净土就是无生,无生就不生,这是尽头处的话,若没有证到这境界,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以生到阿弥陀佛的国里,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念阿弥陀佛,是修行的最上法门。我们从序文一开始,便可以看出慧远的主张:我心即佛。我们修行,持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做到一心不乱,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打面一片,至此,心就是净土,即是自性弥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慧远的净土思想着重于自力。
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却着重于他力,也即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而往生。我们从《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一书中可以看出来,其以九品往生皆是凡夫,说明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以佛之愿力,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萨。在讨论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报土,还是化土时,诸师所说不一,争论纷纷,摄论诸师执著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别时意,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化土,那么阿弥陀佛是化佛,令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见西方极乐世界应为化土,报土是净土,化土岂得真净土?对此,善导大师力排众议,着重于文义并显,大师主张,第一阿弥陀佛是报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于报土,其所以生报土的原因,是仗阿弥陀佛强大的愿力,而非众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了弥陀大愿,只着眼于往生者之资格而论凡夫能否往生,其说是不正确的。由此,说明我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依阿弥陀佛的强大的愿力。并非靠自力。此是从自力与他力关系说明两者的比较。下面本文将从其他方面来比较。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