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盘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傅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傅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常受胜乐。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富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金犁,唯少一具。其家有毡,最下之者其价犹值百千两金,有六十箪金粟,一箪有一百四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儿息。于其舍侧有一树神,夫妇常往祈请祭祀,求乞有子,多年无应。瞋忿语曰:『今更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树。』树神恐怖,告四天王,王告帝释,释观阎浮提无堪彼子,即诣梵天王,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见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日锻师迦叶也,即往语之,劝其往生,梵天受教,即来托生。满足十月,生一男儿,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师占曰:『此儿宿福,必当出家。』父母闻之,甚怀愁恼。夫妇议曰:『当设何方断绝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着唯有美色,当为聘娶端正好女,用断其情,至年十五,欲为聘妻。语父母言:『我志清净,不须妇也。』父母不听,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纳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聘求,诸婆罗门铸一金女,端正奇特,舆行村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闻悉出。唯有一女,躯体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女也。以昔胜缘有此妙身,志乐清净,独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此女即到,金色光明映夺金神,婆罗门见,即为聘得。既到夫家,夫妇相对,各皆清洁,了无欲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毁除一房,令共同室,安置一床。迦叶语妇:『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眠息,我当经行。』后次妇卧,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已,以衣裹手,举着床上,妇便惊寤,而责之曰:『共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吾手?』迦叶答曰:『有蛇来入,恐伤汝手,故举之耳。』即指蛇示,妇意乃寤。夫妇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已,遂便听许。于是夫妇俱共出家。来至佛所,佛与分座,佛为说法,即于座上得阿罗汉。妇于后时亦得罗汉。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坐说法,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后时结三藏竟,至鸡足山入般涅盘,全身不散。候弥勒佛出世之时,从山而出,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
【译语】从现在倒数上去,九十一劫之前,有毗婆尸佛出世,即是「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入涅盘后,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造起宝塔来,用七宝庄严,供奉佛身舍利。渐渐年深月久,宝塔旧了,塔中原有佛像,遍身涂以真金,这时佛像面上的金剥落了一块。有一贫女,乞丐度日,难为他乞得一金珠,他看见佛像面上坏了金色,就发心把金珠涂补上去。那时有一锻金匠,便是迦叶的前身,贫女把金珠送到金匠那里,请他涂补佛像,金匠见是装修佛像的功德,非常喜欢地涂补好了,他们两人,一人出财,一人出力,共成这份功德。
【释义】迦叶为当时之族姓,佛弟子姓迦叶的有好几位,皆于姓上加名以分别。然佛书中单称迦叶者,皆指摩诃迦叶,头陀第一,传法藏之第一祖也。现在各庙大雄宝殿中所塑佛像,中间趺坐者释迦牟尼佛,两傍侍立者两尊,其一尊面貌较老者即是摩诃迦叶。叶字音摄,便是中土的叶姓也当读摄,不当读树叶之叶。
「宗教」二字,令人看作佛道耶回等等的总名称,但在佛门中,二字各别的有意义。宗是禅宗,教是法性法相诸宗之总称,所谓「宗门」与「教内」也。教须研究三藏意义,宗则不依经论,直指本心,故称教外别传。迦叶尊者便是教内第一代祖师。
第七梵天,乃色界十八天之第七天,即三禅之第一天也。(三禅以下之色界,为二禅初禅各三天。)色界天已无饮食男女之欲,十分清净,故名梵天。梵者净也,而其身体宫殿等等的物质,又十分殊胜,故名色界,色犹言物质形质也。三禅天众已无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识,但有第六意识。要之,其生活与环境,决不可据吾人之生活环境以比量想象也,色界且如此,何况无色界,何况超出三界之罗汉菩萨与佛,真所谓「不可思议」耳。
贫女与金匠,以一次装修佛像功德,所得福报,这样的大而且久,似乎出于意外。须知佛法是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唯一法门,第一正当,第一澈底。是故一切有情对于佛法,或弘扬,或赞叹,或随喜,乃至以散乱心入佛塔庙,而有意无意的念一声佛,皆有极大功德,皆得毕竟成佛;这一点,诸经论中时时阐发证明,是绝无可疑的事。贫女金匠本是欲界众生,其发愿时,愿二人常为夫妇,亦未离于欲。然九十一劫之后得生梵天,又再入欲界仍为夫妇,而竟不动欲念。可知九十一劫中必经努力修持,其所以能一路上达而无堕落挫折,仍是装补佛像时钦敬佛法之一念有以致之耳。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