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显 通 寺(第二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北侧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佛教传入中国时所建的早期寺宇。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随后寺僧分裂,塔院寺与菩萨顶分庭独立,自成格局,显通寺仅留中心部分,东向另辟山门,清代又予重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 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七进殿宇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依次分布,左右两侧厢房、配殿、僧舍、厩库、禅堂、方丈院等殿宇楼阁共400余间。大佛殿(即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全寺主体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重建,面宽七间(实则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佛坛上主佛三尊并列,山墙下为十八罗汉,与殿宇为同期遗物。 无量殿即七处九会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砖结构建筑,上下两层组成。面宽明七间暗三间,进深四间,高20.3米,砖券重檐歇山顶。殿宇正面每层设七个门洞,上嵌砖雕匾额,外檐砖瓦雕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是中国砖石建筑的优秀作品。殿内供无量寿佛,存八角十三层木质古塔,高约l0米。 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青铜铸造,三间见方,高8米,重檐歇山顶。殿身比例和谐,铸造工精,青铜鎏金,柱额花纹,隔扇棂花,全以铜铸勾勒而成。殿内布满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左右两侧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造的青铜塔两座,高8米,八面十三级,满铸佛像,极为精致。 2、碧 山 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 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寺创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建,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多次重修,乾隆年间改名碧山寺。宣统二年(1910年),乘参、恒修两老修行于此,建一茅蓬,广济十方僧人食宿,又称“广济茅蓬”。 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间,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后依次为毗卢殿(雷音殿)、戒坛殿,东西配殿、厢房。天王殿正中塑有弥勒佛,背后塑护法神韦驮,两侧塑四大天王。毗卢殿正中供毗卢佛,两侧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戒坛殿为前院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青石砌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戒坛,为僧侣受戒之地,戒坛基座为早期遗物。坛上塑释迦佛,佛前又置玉佛一躯,结跏跌坐,高约1.5米,系民国18年(1929年)江西徐玉如居士从缅甸请来供奉于此寺,雕工细致,姿态庄严。殿两侧为脱纱十八罗汉像,塑制精美,神情各异。 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藏经阁上下两层,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塑观音像一尊。 3、塔 院 寺(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隅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饰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 白塔。现已被人们视为五台山的标志。 4、菩 萨 顶(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五台山台怀镇灵鸳峰上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称为真容院。
唐时僧人法云重修殿堂,并塑文殊像。宋景德年间,真宗敕五台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曾予改建,称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清康熙年间,寺内改住喇嘛,遂成黄庙。清代菩萨顶香火鼎盛,康熙、乾隆朝台时多宿于此,书匣碑刻遗存丰富,颇具价值。 寺分前后两部,前部居高,并列三院,中院为主体,建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文殊殿。山门前有四柱七楼三门的木牌楼,楼下设一百零八级石阶至山脚下,逐级而上。东西院为僧舍禅堂。后院地势较低,有后殿一座,余皆为僧舍,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有殿宇21座,禅房90间,建筑皆为清代遗构。 寺内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黄、绿、蓝三彩琉璃瓦布顶,前檐置重檐抱厦。文殊殿亦为三开间殿宇,单檐四阿顶,四面出廊,均围以石栏杆。 木牌楼立于山门之前,四柱三门七楼,上下三层,斗拱重叠,黄绿琉璃瓦相映。 寺内还保存有钟、鼓楼各1座,石碑8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