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传是以劳力工作维持生活,粗鲁无文,吃喝嫖赌均沾。2011年夏天,当时他四十八岁,在进行了第二次心脏支架手术后,劳务中突然昏厥,撞击到头颅而陷入昏迷,被紧急送至就近的彰化基督教医院救治,医生诊断为重度颅脑损伤,陷入昏迷,即便苏醒过来亦成植物人。数月后,医生提议进行气管切开术(简称气切)。家属不忍让其接受气切,亦不舍送至疗养院,遂决定将其送回台南老家,由七十八岁的母亲王氏亲自照护。
杨母见到送回来伤重昏迷的幺儿,双眼只见眼白,身躯毫无反应,心中难过着急。王氏侄女(秀秀)深信佛法,眼见阿传这样,便上其榻前恳切地宣讲佛法,告诉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道理,劝导平日恶习俱全的阿传回心念佛,求生极乐,否则将来业报可怖无法想象。
杨母在旁听着侄女对幺儿的一番苦心规劝,于是也劝导阿传发心念佛,求生弥陀佛国,解脱病苦。随后便在阿传旁边放置一台念佛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播放佛号;而自己亦发愿从此茹素,并每日早晚上香,祈求弥陀接引阿传往生极乐世界。
播放佛号后的第一天,阿传的身躯依旧僵硬,面如死人;第二天,秀秀再度前往,引导念佛,阿传身躯仍旧僵硬,但手指却微微颤动,眼睛也奇迹般地有睁开之意。秀秀见状,马上捧起佛像,引导阿传念佛求生西方。但阿传虽无法言语,却表露出不悦的神情,似乎不愿接受亲人的苦心规劝。
杨母在念佛的过程中明白了冤仇相缠无有了时的道理,每次劝导阿传念佛的同时,也一并劝请阿传的冤亲债主念佛,共同求生西方净土,解脱冤冤相报的无尽苦患。
三个月后,阿传因长期卧榻,臀部生出了十公分深的褥疮,但阿传竟不顾疼痛,举起稍微能动的手,使劲将插在鼻里的胃管拔掉,似乎向每天为他灌食的母亲表示厌世之意。杨母见此心疼不已,仔细地为他插回胃管,同时苦心地一再开导他一定要念佛,到佛国去才能完全免除痛苦,并说:你先去,阿母将来也会到那里与你相聚。说到这里,阿传似乎把话听进去了,突然撮着嘴唇用力呼出佛、佛、佛的声音。
从此,每当阿传的母亲与姐姐们劝他念佛时,他都会撮口呼出佛、佛、佛的声音来响应,亦时常仰望着秀秀为他在墙上所悬挂的阿弥陀佛圣像与莲池图。
同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晚上,王母与三个女儿在家里做纸盒加工,忽然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弥漫着整个客厅,全家人对这突如其来的香气,既纳闷又好奇,但也没有多作联想。
次日清晨,也就是九月三十早上五六点,杨母如常准备为阿传灌食牛奶,赫然发现他已了无气息,在碰触他的身体时,明显呈现出僵硬与挛缩的情况。杨母马上念佛,又劝导阿传与其冤亲债主们都要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随后将念佛功德回向,祈请阿弥陀佛摄护,接引西方。约莫三分钟,杨母便发现阿传颈部明显已由僵硬转为柔软,身体四肢亦有如此现象,杨母与家人目睹这殊胜瑞相,皆惊讶弥陀佛力不可思议,欢喜至极,大声念佛。
约九时许,纸盒公司小老板闻讯前来收回成品,以便杨家空出客厅办理丧事,他到来后竟看到阿传好端端地在客厅内行走,并请其转告母亲(王氏):是我自己愿意走的,我的病全好了,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请母亲不用担心,这样我才放心。事出突然,公司小老板惊讶过度,因此未在第一时间将此殊胜异相转达阿传的母亲,这是后来才透露的插曲。
次日,农历十月初一下午三四点,大体入敛,阿传遍身柔软,且入敛后仍从棺木中透出阵阵异香,历时逾二十分钟之久,让在场的家人都甚感殊胜奇妙。
除此之外,阿传的数位亲人亦各有殊胜感应事迹:
其胞兄有一晚于梦境中见到阿传带着他,搭上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交通工具,带他到天上一处金光闪闪的地方,而阿传当时也理着光头,跟一排人坐在一起,似乎是在念佛的样子,而他的背后竟全是佛祖。
阿传的儿子于睡梦中亦见阿传回来家里,并且在客厅的椅子上坐着,阿传的儿子甚为惊讶怎么爸爸回来了?便问爸爸怎么还没去?当时阿传笑笑地告诉他:我只是下来走一走,看看你们而已。
家人之中感应最多的就属阿传两岁的外甥孙女舒亭,不仅在平日就见到阿传回来陪她玩玩具,而且口口声声说舅公(阿传)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做仙了,在佛祖的旁边,很大一尊很漂亮,还说会保佑她的身体呢!(当时舒亭在感冒当中。)
还有一次,于大众念佛间,舒亭看着空中向妈妈说:有一个阿伯来喔!当时舒亭的妈妈以为又是见到阿传,便向舒亭解释那是舅公。但舒亭却坚持地说:不是啦,是阿伯。事后,取西方三圣像让舒亭看,她指着立于中间的阿弥陀佛说:对对对,就是这个阿伯啦!舒亭的童言童语让在场的大人们惊异不已,皆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
阿传往生已经三年,杨母至今仍为此事感动、感恩,屡屡向人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嫌弃他们家卑贱无善无德的阿传,实在是太慈悲太慈悲了。
弥陀的慈悲接引,阿传的往生示现,感化杨家全家长期茹素,对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信受不疑。
这事例证明,人虽无善无德,而且重度昏迷,但只要心知念佛,同皆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平日未有信仰、不务正业的阿传尚且能在重度昏迷中顺利往生西方,更何况平生一向专念的人。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只要称名念佛,临终之际,弥陀必定会亲自接引,无惑无疑。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