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是隋唐时代的人,中国净土教的集大成者。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在隋唐大业九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一十三年,往生在唐朝永隆二年,也就是西元六百八十一年,春秋六十九。也就是隋炀帝之时出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的时代,在高宗之时往生。其活跃于自信教人信,正是唐朝国运极为鼎盛的太宗、高宗时代。
而大师出生之前,统一天下的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隋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全国几乎成为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时代之中,大师从无量光明的净土应化而来,高举念佛成佛的旗帜,指引众生,导归极乐,圆满佛果。
善导大师的传记文献很多,中国与日本大约就有二三十种,可见善导大师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崇高与影响深远。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师所著作的《续高僧传》,其次也是唐朝的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同所编纂的《瑞应删传》。此外大多数是后人站在赞扬的立场所记述,这当然也有其意义,但是在历史上的价值比较低。
善导大师俗姓朱,山东省临淄县人——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安徽省泗县。善导大师年少出家,师事密州的明胜法师,钻研《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密州在山东省诸城县,距临淄不远。明胜法师是三论宗学匠,与开创三论宗的嘉祥大师吉藏,同为法朗大师的高弟。
若从当时佛教界的盛况而言,此时嘉祥大师诏入帝都长安之日严寺,宣扬三论。嘉祥大师寂灭于武德六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三年。善导大师出生之顷,正是嘉祥大师在长安极为活跃的时代。又天台宗的开创者智者大师,六十岁往生之时是开皇十七年,也就是西元五百九十七年,是善导大师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后的天台宗由其弟子章安大师灌顶在极力弘扬。净土教方面,大业五年,也就是西元六百零九年,四十八岁的时候归入净土教的道绰禅师,正以山西的太原为中心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又印度取经,经历十六年的大旅行,翻译出所带回的庞大经典、留下不灭功绩的玄奘大师,比善导大师早生十一年,善导大师与玄奘大师,大约同时代活跃于帝都长安。
善导大师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心中生出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叹说:“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善导大师看到西方变相图以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莲花化生。可见善导大师,阿弥陀佛来示现的祖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做一个模范、示范,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么殊胜庄严,我们念佛回到西方佛国成佛,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不用在三界六道中沉沦受苦。
所谓“西方变相图”,是指描绘阿弥陀佛之净土庄严的图画。“变”就是转变的意思,将西方净土之相转变为图画。令人观赏,起人欣慕。确实,我们凡夫众生,有时候佛陀经教看了,内心虽然有所体悟,但一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的景像,更能让我们生起欣求之心。所以“西方变相图”令善导大师起了愿生西方之情,相信我们如果看到阿弥陀佛接引相,来接引念佛的人回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有很多人,因为看到“弥陀接引图”而对南无阿弥陀佛生起信仰之心,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变相图”、“弥陀接引图”以及佛经,同样都能启发我们想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
善导大师一见“西方变相图”大为感动,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始终不二,始终一贯,可见大师宿善之厚,其来有自,同时这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苦恼的众生做一个示范,期望我们若看到佛陀的经教或者“西方变相图”,能欣慕西方。
善导大师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以后,就与妙开律师共同探讨《观经》,悲喜交欢地说:“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修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的法门,想要解脱成佛,要经过比较长久的时间,要走过较迂回的路。也就是说不能当生成就,时间要经历更长久,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通途的修行,历劫成佛。那么迂回就不是直路,要经过弯弯曲曲的道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定超生死,因为《观经》这部教法,是世尊教我们念佛的教典。
《观经》虽然是世尊为韦提希夫人与未来世一切被烦恼贼所害的众生说出十六观法,第一观日观到第十三观杂想观是定观,十四观上辈观、十五观中辈观、十六观下辈观是散观。虽然世尊在王舍城的皇宫为韦提希夫人说出这十六观法,可是《观经》到流通分,世尊付嘱阿难尊者念佛,并没有付嘱阿难尊者修持观法,所以《观经》定善、散善的观法是世尊的方便,念佛是弥陀的真实,所以在付嘱阿难之流通分的经文,世尊对阿难尊者开示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持是语”,“是语”就是世尊为韦提希夫人所讲的十六观法。要如何以此十六观法修持?持无量寿佛名。无量寿佛是汉语,阿弥陀佛是梵语。持阿弥陀佛的佛名,持名念佛。所以要如何实践《观经》这部教法?念佛。
这段流通分付嘱念佛之文,善导大师在《四帖疏》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上来虽说”,就是这十六观法。十六观法包括定善与散善,所以叫做两门之益。依照定善修观,依照散善修观,同样能获得利益,所以叫做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可是如果站在佛彻底要利益众生的真实来讲,阿弥陀佛以名号要救度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愿如果概说,是四十八条大愿的每一愿,这叫做因地之愿。但是四十八条的大愿之中有真实愿、有方便愿,誓言绝对以名号救尽十方每一个众生在第十八愿,因为四十八条的大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绝对救度。法藏菩萨发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乃至十念是念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善导大师注解为: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称念。因此念南无阿弥陀佛定超生死,是善导大师与妙开律师共同探讨《观经》后,内心非常的悲喜——悲,就是因为欢喜到可以令自己、也令一切生死的凡夫念佛超越生死而欢喜——喜极而泣。喜极而泣,就是欢喜到究竟,会流下欢喜的眼泪。念佛如果有所感应的人,自然就能体会那样的心情。
《观经》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是净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可说是所在多有。就“时”与“机”的痛烈反省,也就是自觉末法时代宣说救度罪恶生死凡夫的教法,这部《观经》之广受重视与喜爱,实在也是当然。
在《新修往生传》有如此记载:“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这段记载就在说明,善导大师后来在终南山的悟真寺,没有经过几年,他能观想到入定,在定中亲眼目睹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楼阁、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莲花座,就像在眼前那样清楚,可见善导大师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师。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的南部,而悟真寺在终南山的蓝田县,也就是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所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续住锡在这里,他们都是修持净土法门,所以悟真寺可谓信仰净土的实践道场。
而善导大师二十几岁便亲证念佛三昧,古今高僧大德少出其右。确实,不论在古时或现代,要在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就念佛证悟三昧,实在是很不容易。尤其是末法时代烦恼厚重的众生,不要说二十几岁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是念佛数十年,到了六七十岁、七八十岁,要证悟念佛三昧也不容易。因为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来示现,有这番成就,就是要给末法的众生对祖师敬仰。对祖师敬仰,很自然而然的就对祖师的开示信受。信受祖师的开示,依教奉行,念佛就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
一般人念佛都是在“念”这个字上用功夫,站在众生自我的立场,勉励念佛念到梦寐一如、念到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念到风吹不入、念到雨打不湿,念到不论遇到任何的灾难变故,都能一念南无阿弥陀佛正念现前。当然这样的开示,鼓励我们念佛的人能精进用功是很好,但是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难道是阿弥陀佛要求我们众生要念到有这样的程度才达到能被他救度的要件吗?这是很值得我们念佛的人好好探讨的问题。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就是要将念佛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彰显出来,使念佛的人知道,念这句佛号,虽然内心有烦恼、有妄想、有执着,虽然还无法契入真如本性、开显如来智慧德性,虽然还无法清净心现前,虽然无法伏住内心的烦恼妄想,可是阿弥陀佛仍然有办法救度这类心想羸弱的凡夫众生,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