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发布时间:2024-01-24 14:35:30作者:修行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

  宋代元照律师云:“大觉世尊,一代明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阿弥陀经义疏》)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如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既然“必定见佛”,就是“得道捷径”。“现前(在)”就得“见佛”,更是径中之径!

  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无。

  《大悲经》云:“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法华玄赞》曰:“佛正法时,教行正皆具足;像法时,惟有教行,无证果者;末法时,则惟有教,而无行证。”《月藏经》明五五百年:佛灭后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年,塔寺坚固;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昔”是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今”是末法时,故“果证全无”。

  但此三时五期分别,不过就其最著者言之,并非一定不易;虽在末法时代,非无果证之人;佛祖为掖进未来,故作是说耳。

  《大集经》云:末法,忆忆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故知:末法之时,唯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弥陀佛国,才能了脱生死,才有“果证”;捨净土,则无果证。

  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释尊灭度近三千年,故云“去圣时遥”。今时“人”的“根”性如何“陋劣”,只要读完印公文钞,也可以体会得到;就是反观自己,比比古德,也可知道。

  十住婆沙论明难行道兴易行道:全靠自力修证的法门,是难行道。念佛法门,一方面自己努力,具足深信、切愿、力行念佛;一方面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摄受、加护,是谓易行道,易得解脱。

  善导大师云:“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捨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观经四帖疏》)释迦世尊此方发遣——叫大家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彼土来迎——接引往生,这就是佛力。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三根普被,故云“普摄上中下根”。

  云何“高超律教禅宗”?读后文可知。简言之:此皆全靠自力。净土则仗佛力,故云“高超”;横超三界,永出轮回,一生不退,故是“高超”。

  读净土三经,可知“诸佛”之“彻底悲心”。“欲无烦恼唯念佛,畅佛本怀在往生”;得生佛土,乃畅佛之本怀,是谓彻底悲心。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念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谓“示众生本具之体性”。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五性:一、定性声闻,二、定性缘觉,三、定性菩萨,四、不定性,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有漏种子。

  真常: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往。“共证真常”,谓同成佛道。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善财初参德云比丘,德云即教伊念佛;历参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最后参普贤菩萨,善财所证,与普贤等,而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导华藏海众同归极乐。(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及《四十华严》)可知:九界众生要成佛道,不能离此念佛法门。

  此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阿迦陀药,万病总治;唯此法门,能普利一切众生。

  所以、往生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此四句,见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第九求生净土章。

  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

  华严导归,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见《四十华严·第四十卷》,即《普贤行愿品》。

  由祗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祗园演说:佛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西土诸述,如《起信论》、《十住毘婆沙论》、《往生论》等。此土诸述,则台、贤诸宗著书,大都劝赞净土、结归念佛法门。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粤:发语词。

  庐山:在江西九江县南。旧名匡山、匡庐山。别名南障山、靖庐山、康山、辅山。

  莲社:东晋时,慧远大师所创建。远公,是净宗初祖。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崞县东)人。学精儒老。年二十一,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因悟曰:儒老皆糠秕耳。遂出家,誓弘佛教。安公叹曰:使佛法流中国,其在远乎!后入庐山,感雷雨运木以建东林。又凿池种莲,因号莲社。集众六时念佛,求生西方。在山三十余年,虽帝诏亦不出。曾三覩圣像,均只默记。义熙十二年,(西纪四一六),佛再现,乃端坐往生。世寿八十有三。(以上据《思归集》)。时桓玄欲令沙门敬礼王者,大违佛制,远公著《沙门不敬王者论》示之,事乃寝。见《弘明集》五。有集十卷,五十余篇。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昙鸾,雁门(山西)人。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嗜长生,受陶隐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问曰:“佛有长生术否?”支授以《十六观经》,曰:“此佛教之长生法也。”鸾大喜,遂焚仙经,专修净业;虽疾病,不稍间。魏主号为“神鸾”。临终诫众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不可不惧,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向西稽首而去,众闻天乐西来,良久乃寂。

  时东魏兴和四年(西纪五四二)也。世寿六十有七。著有《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

\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据续高僧传七,释昙鸾传,即为求长生术,至江南见陶隐居事,见武帝,问答法义。

  陈隋则有智者;

  智者大师,讳智顗,字德安。隋时,为晋王广受菩萨诫,王尊称大师为智者,从此,人称师为智者大师。师俗姓陈,颖川人。生时,神光照室。十八出家。于大苏山,依慧思大师修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得无碍辨才。九旬谈妙;判佛一代所说为五时八教,大成天台教观。至于净宗: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又撰《净土十疑论》,劝人念佛。隋开皇十七年(西纪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向西念佛坐化,世寿六十有七。

  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也。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道绰,并州(山西省)人。俗姓卫。十四岁出家,习经论,精大涅槃。后事慧瓒禅师。偶过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慕神鸾之净业,遂停讲学。静坐常向西。六时礼敬;念佛,日以七万计。教化晋阳、太原、汶水三县道俗,七岁以上者,皆能念佛。初以豆记数,后以木橞子,串作数珠。师临终之日,众见化佛住空,天华下雨,而寂,时贞观十九年(西纪六四五)四月二十七日也。世寿八十四。著《安乐集》二卷行世。

  绰之门,出善导。

  善导大师,莲宗二祖。因见道绰之净业道场,喜曰:此真入道之津要。即发心念佛。悃笃精勤,不惜身命。后至京师,激发道俗,使求往生。或问:念佛、得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中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于高宗永隆间(西纪六八○)往生。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帖疏)行世。

  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承远大师,莲宗三祖。始学于成都唐公,次依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公令居衡山设教,从其化者万计,一以念佛开导之。始居山西南岩下,人兴营居,后德宗赐以“弥陀寺”额。贞元十八年(纪西八○二)七月十九日示寂,世寿九十一

  法照大师,莲宗四祖。住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钵内见五台圣境,后诣五台,亲见文殊,为说念佛法门。有尝于湖东,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覩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代宗在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甚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因号五会法师。临终端坐而化(以上据《思归集》)。《佛祖统纪》二七谓:师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西纪七七二)往生云。

  言五会念佛,谓以五音缓急次第唱念佛号也。盖依《无量寿经》所说:净刹宝树,出五音声,皆念三宝名,闻者得忍不退,至成佛道之语而作。其赞云: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清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闻此五会悟无生,云云。

  少康大师,莲宗五祖。缙云(浙江省)人,俗姓周。少通经论,兼善毘尼。贞元中,诣洛京白马寺,见善导大师劝修净土文放光,遂专修净土。于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竞致佛声盈路。贞元十年,于乌龙山建念佛道场,集众念佛,所化有三千余人。师升座高声念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十佛,恰似联珠。贞元二十一年(西纪八零五)十月三日,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

  大行,齐州人。初学天台教观,後入泰山,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大藏叩祷,信手探之,得《阿弥陀经》。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覩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其道行,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净土圣贤录》三)往生年寿不详。既曾受僖宗诏,总是唐末时人。(僖宗:西纪八七四~八八八)

  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唐宋以后,诸宗知识,大都兼修、兼弘净土念佛法门。律宗,如宋之元照律师,师尝云:“生弘律范,死归安养;生平所得,唯二法门。”著《阿弥陀经义疏》、《观无量寿经义疏》,弘扬念佛法门。唯识宗,如唐之窥基大师,著《阿弥陀经通赞》、《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天台宗,如宋之四明尊者,著《观经疏妙宗钞》,临终念佛往生。明之幽溪大师,著《净土生无生论》等。不克一一俱录。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盘山宝积禅师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景德传灯录》七)马祖道一禅师云:“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又云:“对迷说悟;本即无迷,悟亦不立。”(《马祖道一禅师广录》)赵州从念禅师云:“无佛处,不得住;有佛处,急走过。”(《赵州和尚语录》)——是谓“一法不立”。

  此真谛之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始终心要》云:“真谛者,泯一切法。”解曰:“真者,无伪,即空寂也。泯者,泯合,即融会也。意谓:一切诸法,原无自性,当体即空。不过缘会则有,缘散则无。称真而观,当处寂然,了不可得。融通会合,本来无相。”(谛闲大师《始终心要解》)“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见《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运水、搬柴,无非是道;沩山在百丈作典座;雪峰在洞山作饭头;百丈禅师“不作务即不食”。《语录》云:“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蚤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既徧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环宇矣!”——是谓“一法不废”。

  即一法不废,则何妨念佛?六祖慧能大师云:“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六祖坛经·机缘品》)例此,亦可云:“佛有何过,岂障你念?”赵州禅师示众云:“不得闲过,念佛念法。”这是宗下不碍念佛的明证。

  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捨一法”,显性具也。

  《始终心要》云:“俗谛者,立一切法。”解曰:“俗者,俗有,无法不备也。立者、建立,万象森然也。一切法者:广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称俗而观,不捨一法。事事无碍,相相宛然。”(谛闲大师《始终心要解》)

  “佛事门中,不捨一法”,亦沩山语。语录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捨一法。”(见《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真谛显性体、俗谛显性具,总不离一心;以心性具无量德,所谓性体,性量,性具;性体离过绝非,不生不灭;性量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性具,谓具十法界,举凡十法界中,依正、色心、假名、实法,心性无不具足。(参阅谛闲大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释大方广义》)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即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

  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又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谓“理由事愿,事得理彰”。说理甚明,无须诠释。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禅宗诸祖,多有密修净土者。学人问赵州:“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见《赵州和尚语录》)

  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诸祖语录中,多有此意,须深思体会,才能了知。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可能是据“百丈清规”。清规七、病堂规约云:“轻病人,宜静住念佛。”又云:“重病入堂,便应付托后事,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百丈禅师丛林二十要则》云:“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良药……”(见《禅门日诵》)

  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念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师讳清了,号真歇。四川左绵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长老出家。年十八,试法华得度。往成都大慈寺习《圆觉》、《金刚》等经论,领大意。登峨眉,礼普贤大士。出蜀,至沔汉,扣丹霞之室;一日,登钵盂峰,忽然大悟;为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旋登五台,礼文殊大士。建炎二年八月,礼补陀。历住天台国清、雪峰、育王广利、径山、温州龙翔、兴庆诸大刹,大振洞下宗风,道几半天下。绍兴二十一年(西纪一一五一)十月朔旦,无疾,念佛坐化。世寿六十三。著有《信心铭拈古》,作《净土说》,门人集《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一卷行世。

  文钞所引,即净土说之文。兹录其文数段,以便对照钞文:“洞下一宗,皆务密修(谓密修净业;以其宗徒,虽则明倡禅宗,实则密修净业故),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

  “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

  “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皆能入。”

  ——以上据“角虎集”。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

  永明大师,讳延寿,字冲元。莲宗六祖。杭州钱塘王氏子。钱文穆王时,知税务,以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临刑神色不变,王因释之,遂投四明翠严禅师出家。后参天台韶国师,言下大彻,旋受法,为法眼嫡孙。开法雪竇,迁灵隐新寺。建隆二年(西纪九六一),钱忠懿王建永明寺成,请主之,世因称永明大师。日课一百八事(见自行录),未尝暂废。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天乐之音。宋开宝八年(西纪九七五)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二。住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

  言“以古佛乘愿出世”者:或云:是弥陀化身;或是赞词,如称赵州禅师为古佛。

  宗门古德,至永明大师,始显修念佛法门,期生安养,作《神棲安养赋》以见志。(安养赋,见《净土神珠》,卍续藏一一○册一四四页,及《莲宗正范》中延寿大师传。)著《万善同归集》三卷,指归净土。故云“显垂言教,著书传扬”。

  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四料简偈:一曰: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三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四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四料简,印光大师有解释,见《净土决疑论》(文钞卷二)。馀如文,可知。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賾、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宗门祖师,自永明大师“显垂言教,著书传扬”以后,诸宗师中,多有显明开示,偏赞净土念佛法门者,如长芦宗賾禅师……等。

  长芦賾:师讳宗賾,襄阳孙氏子,亦作洛州。少孤,事母孝。博通儒典。年二十九,礼真州长芦寺秀禅师出家,深明宗要。后谒长芦应夫禅师得法,嗣其席。迎母于方丈东室,劝母薙染,甘旨外,勉进念佛,七年不间,母临终念佛而逝。晚,率四众结莲华胜会,专修念佛。宋元祐七年(西纪一○九二),念佛坐化,寿八十三。著《观无量寿经序》(见乐邦文类二)、《劝参禅人兼修净土》(见增广龙舒净土文十一),弘扬净土。

  天衣怀:师讳义怀,永嘉乐清陈氏子。父业渔,儿时,坐船尾,得鱼,辄放去,父诃,笞之,不为介意。长,游京师,投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西纪一○二三~一○三一),试经得度。徧参诸方,后参雪窦显禅师,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获印可。其后,七坐道场,自铁佛至天衣山,化导甚广。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拾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捨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侍奉。宋治平元年(西纪一○六四)九月二十五日,说偈而寂,世寿七十二。(《净土圣贤录》三、《角虎集》五、《续灯录》六)

  圆照本:师讳宗本,常州(江苏省)无锡管氏子。年十九,依承天永安院道升长老出家,受具后,服勤三年,后谒天衣怀,言下契悟。出世住瑞光寺,历住净慈寺、慧林禅院。哲宗赐号“圆照禅师”。师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公、资福曦公,皆于定中,神游净土,见金莲华标师之名。人问师曰:“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宋元符二年(西纪一○九九)示寂,世寿八十。(净录、角虎同上)

  大通本:师讳善本,开封董氏子。试华严经得度。谒圆照于瑞光,默契宗旨;服勤五年,尽得其要。奉诏住上都法云寺,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专修净业。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三年,(西纪一一○九)十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跌坐面西而化,寿七十五。以师法名与圆照同下字,时号圆照为大本,以师为小本云。(净录、角虎集、同上。续灯录一四。)

  中峰本:师讳明本,钱塘孙氏子。年十五,决志出家,礼佛、然臂,誓持五戒,日课法华、圆觉、金刚诸经,夜常行不卧。已而、参天目高峰妙公,遂从薙染。再三咨决,因观流泉,乃大悟。高峰寂后,元大德十年(西纪一三○六),出住师子院,学者称为中峰和尚。师既单提向上,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大行于世。作《报恩院记》,阐明净义。发四十八愿,求生净土。元至治三年(西纪一三二三),止天目东冈,八月十三日,书偈安坐而逝,世寿六十一。(净录四)

  天如则:师讳维则,字天如。吉安(江西省)永新人。姓谭。禾山祝发,参中峰,大彻。至正初,住苏州师子林。著《净土或问》,破诸疑惑,策进净业。尝集《楞严经诸家注疏要语》,名曰《会解》,盛行于世。元至正十四年(西纪一三五四)示寂。(《净录》四、《角虎》一、《增续灯录》六)

  楚石琦:师讳梵琦,字楚石。宁波象山朱氏子。九岁出家永祚寺,十六得度。阅楞严,有省。参元叟端禅师于径山,一夕,闻鼓声,大悟。师自幼知净土法门,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少懈。及住天宁,筑室西偏,专志净业,因号“西斋”,著净土诗,行世。明洪武元年,召入京师说法,皇情大悦。洪武三年(西纪一三七○),住天界寺,秋示疾,沐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噩公曰:“我去矣。”问:“何往?”曰:“西方。”噩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世寿七十五。(净录五、角虎集一)

  空谷隆: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苏州陈氏子。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二十八出家,参弁山懒云和尚,获印可。兼修净业。著《净土诗一百八首》。正统建,自撰塔铭,道其生平。明成化二年(西纪一四六六)示寂,世寿七十九。(净录、角虎同上)

  至莲池大师,参笑严,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笑严禅师,讳德宝,字月心;笑严,其号也。金台(北京)吴氏子。生于明正德七年壬申(西纪一五一二)腊月望日。二十二岁,出家受具于广慧寺。历参三十馀知识,得法于龙泉寺无闻聪禅师。出世,历住高座、牛首、圆通、诸大刹。万历九年(西纪一五八一)示寂,世寿七十。法嗣有龙池幻有传禅师等。

  莲池大师,讳祩宏,字佛慧,行略云“别号莲池,志西方也”。——师之法讳,原“殊宏”,后改作“袾宏”,世多误作“祩宏”(云棲法汇《大师行略》中,亦误作“祩”,谓“法慧上祩下宏”)。其改殊为祩原由,见印公文钞《与高鹤年居士书》中。兹录其文如下:

  【……其派为:“宗福法德义,普贤行愿深,文殊广大智,成等正觉果。大师正在“殊”字辈。其改为“祩”者,以洪武时,有一高僧,洪武诏见,甚加优宠,特以玉盞,赐乳令服;因咏谢恩诗,有“一盞琼浆来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谓:殊者、歹朱,是骂己。即令斩之。及斩,乃悟其非骂,而已悔无所及矣!此宿世杀业所感;业力现时,不能自主;杀业难消如此,可不戒哉……莲池大师以此之故,去“歹”加“衣”,而用“祩”字。世多不察,每每讹作“示”之“祩”;其不识字义,粗心浮气,有如此者!而大师慎微杜祸、正名顺言之道,遂因之埋没,惜哉!】

  以上录文钞原文,见《增广文钞卷一》,六九页。

  师系古杭仁和县人,姓沈氏。生于明嘉靖十四年乙未(西纪一五三五)正月二十二日。

  师生而颖异,十七,补诸生,以学行称。忽悟生死事大,自此棲心净土。二十七,父丧;三十一,母亦丧;越明年,葬事既竣,乃弃家,投西山性天文理和尚祝发,圆具于昭庆戒坛。于是、杖策游方,徧参知识。

  续灯存稿云:【……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一日,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西山性天祝发。北游,参徧融,复谒笑严于(京城)柳巷,求开示,严曰:“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什么开示你?”师恍然。辞归。过东昌,道中,闻樵楼钟声,忽大悟!述谒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事何奇,焚香掷戟浑间事,魔佛空争事与非。”后住云棲。】(清《通问禅师著续灯存稿卷十二》)。

  七笔勾:五色金章,鱼水夫妻,贵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兹录其一:【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徧融禅师,事迹不详。《竹窗二笔》,作“辩融”,莲池大师自述参辩融禅师云:【予入京师,与同行二十余辈,诣辩融师参礼,请益,师教以:“无贪利,无求名,无攀援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既出,数年少笑曰:“吾以为有异闻;恶用是宽泛语为?”予谓:不然,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渠纵呐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以遮门户?而不尔者,其所言,是其所实践,举自行以教人,正真实禅和,不可轻也。】(见《竹窗二笔》)

  谒笑严于柳巷:笑严禅师至晚年——万历五年(西纪一五七七),结庵于北京西城之柳巷。

  隆庆五年(西纪一五七一),孤锡南还,爱云棲山水幽胜,结茅居焉。(此据行略。既于隆庆五年南还,则参笑严时当不是在柳巷。)山中多虎,为诵经咒施食,虎不为患。时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唯唱佛号,雨随注,众悦,相与庀材造屋;衲子日归,遂成丛席。

  言“置彼(禅)取此(净)”者,以其净业若得成就,则禅宗亦在其中,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自得”。行略则谓:痛教之流弊,乃力倡净宗,其文曰:

  【又以禅教二宗,尚多流弊:禅门恒执理而废事,讲席多歧路以亡羊;甚至窃佛语为词章,以机缘成戏论。如来慧命,埒于悬丝,而法錀几于覆辙矣!滔滔皆是。此非学者之过?抑亦倡导者之过也。师实愍焉!以为、欲挽颓波,必须方便,因阐净土之一门,用作狂澜之砥柱……于是、约诸净侣,纯摄一心,单指名号。……】

  师之门庭,专修净土外,严净毗尼,尊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整饬清规,真实修行。开法四十馀年,道播环宇,从其化者,甚众,万历四十三年(西纪一六一四)六月抄,入城别诸故旧,七月初四日,端坐安详而逝。众请留嘱,曰:“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所著云棲法汇,真度世之宝筏,法门之柱石。其《弥陀疏钞》,阐发事理一心,至为渊奥。自莲宗建立以来,未曾有也。嘉言伟绩,备载全书,宜捧读而领会之。

  明季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澫益,宏宗演教,著作等身;而莲池大师最早,身后声光最著,净宗尊为第八祖。其一生著作,有三十馀种,辑其全书为《云棲法汇》,分为释经、辑古、手著三类:释经有《菩萨戒疏发隐》,《弥陀疏钞》,《佛遗教经论疏节要》等;辑古有《西方愿文略释》,《具戒便蒙》,《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自知录》,《往生集》,《水陆仪》,《施食仪注》等十馀种;手著有《楞严摸象记》,《竹窗随笔、二笔、三笔》,《正讹集》,《直道录》,《山房杂录》等多种。

  自后,澫益、截流、省庵、梦东等大祖师,莫不皆然。

  澫益大师:讳智旭,字素华,晚号澫益老人。俗名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父持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万历二十七年已亥(西纪一五九九)五月三日亥时也。七岁茹素。十二岁,就外传。闻圣学,即千古自任,作论数十篇,闻异端。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闢佛论焚之。二十岁,丧父。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疑情大发,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依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剃度。二十八岁,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一岁,因见当时宗门流弊,乃决意宏律。三十二岁,拟注梵纲,作四阄问崐佛,一宗贤首,二宗天台,三宗兹恩,四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家子孙。撰《弥陀要解》,定《净土十要》,弘阐净宗。著《阅藏知津》,为大藏指南。乙未(清顺治十二年。西纪一六五五)正月二十一日午刻,趺坐绳床角,向西举手而逝。世寿五十有七岁。丁酉冬,如法荼毗,发长复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不坏。奉骨塔于灵峰大殿右。(节录八不道人传——大师自传)后人尊为莲宗九祖。

  截流大师:莲宗十祖。师讳行策,俗姓蒋,宜兴人。父梦憨山入室而坐,因名“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者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师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宗之。著《劝发真信文》。尝起精进七期,立佛七规式。住普仁十三载。康熙二十一年(西纪一六八二)七月九日示寂,世寿五十五。(莲宗正范)

  省庵大师,莲宗十一祖,讳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世业儒。师生即不茹荤。七岁,礼清凉庵选和尚为师。十五薙染,兼通世典,能诗,善书法。二十四岁,圆具于昭庆。严习毗尼,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帖席,率以为常。依渠成、绍坛、二法师习台教;叩崇福灵鹫和尚,参向上事,四月而彻。禁足阅藏于真寂寺。已亥(康熙五十八年),西纪一七一九)春,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释尊舍利,发四十八愿,感舍利放光,设涅槃法会,撰《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其言最为痛切,诵者多为泪下。雍正十一年癸丑腊月佛成道日,谓弟子曰:“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限昼夜课佛十万声。明年甲寅(西纪一七三四),如期,念佛告众而逝,世寿四十九。语录一册行世。(莲宗正范)

  梦东大师:莲宗十二祖。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号梦东。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靡不采览。二十二岁,大病,悟世无常,发出尘志,病已,至房山县,投三圣庵,礼荣池老宿薙度,越明年,诣岫云寺,依恒实律师圆具。次年,听圆觉于隆一法师座下,遂悟全经大旨;复依慧岸法师习相宗,妙得其要;后谒徧空法师,听习《法华》,《楞严》、《金刚》等经,圆解顿开。乾隆三十三年(西纪一七六八)冬,参广通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印心焉,是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住持宗门十四年,宗风大振。每忆永明廷寿大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遂棲心净业,主张莲宗,辍参念佛。嘉庆五年(西纪一八○○),退居红螺山资福寺,仍领众念佛。嘉庆十五年(西纪一八一○)十二月十七日,告众,合掌念佛而逝,世寿七十。语录一册行世。(莲宗正范)

  自莲池大师之后,如澫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皆是于宗门彻悟之后,捨彼禅宗,取此净土,辍参念佛,专弘莲宗,故云“莫不皆然”。

  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中略)

  前文所谓“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者,可作“因时制宜,法须逗机”之注脚。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故云:“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为秽物,恐其污已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从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田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湧,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中略)

  既“视净土若秽物”。怎可谓之“通宗通教”?难道净土非宗非教?真实通宗通教的人,决定不会“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已”。今此所谓通宗通教,却又视净土如秽物者,只是他自己“自命”为“通宗通教”耳。既是“自命”,则非真通;不但不是真通,甚至根本“不通”!难怪到了临终就要“手忙脚乱,呼爷叫娘”了!这种“自命”的人,也只能在“平时”自命;到了临终,就不能“自命”了;纵然想要“自命”,也“自”不来了!多可怜哪!

  至于肯老实持戒念佛的人,虽然他的信愿还未达到极点,临终也不见有异香、天乐等瑞相,但却能安然命终,得生佛国。

  众生心水,本来澄清;由妄分别,而致昏动。八识的妄波虽然奔湧,只要息心念佛,识浪自会渟凝。所以,自命通家的“上智”,却不如老实头的“下愚”;弄巧者,往往反成大拙。

  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直指、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选定十种为最重要,称为《净土十要》,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十要》中,若论《断疑生信》,尤当推重:天如禅师《净土或问》,妙叶大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袁宏道之《西方合论》。读此,则群疑冰释,信愿自坚。

  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

  《净土圣贤录》,九卷,清,彭希洓集。文分十章:净土教主第一,阐教圣众第二,往生比丘第三,往生比丘尼第四,往生人王第五,往生王臣第六,往生居士第七,往生杂流第八,往生女人第九,往生物类第十。

  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义,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下略)

  《龙舒净土文》,十卷,增广本十二卷。宋代的国学进士王日休撰。日休,龙舒人。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文分十章:一、净土起信,二、净土总要,三、普劝修持,四、修持法门,五、往生事迹,六、特为劝谕,七、指迷归要,八、现世感应,九、助修上品,十、净浊如一。

  (注一)以上:印光大师文钞卷第一、书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竟。

  (注二)下文有“昔遇善子平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句,可知此书是大师三八岁时写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